(這篇文章寫於4/2太魯閣號事件發生前的早上,事後我沒有修改補充這篇文章的內容,還是要請大家想一想風險管理這個問題。)
最近有幾位工程界的朋友在撰寫回憶錄,於是讓我拿起「4444億的教訓:台北捷運」重讀一遍。
台北捷運本是在國人深切期盼下開始興建的,但是在建設的初期,施工造成了交通的混亂,工程又發生了一些災變和事故,所以到後來木柵線結構裂縫,電聯車火燒車的事件發生,至此台北捷運也成了眾人交相指責的對象,兩位採訪捷運新聞的記者劉寶傑、呂紹煒也因此在1994年出版了這本書。
在這本書中不斷的看到台北捷運是以做世界第一流的捷運期許。我們做為參與台北捷運的工程師也現親身體驗這樣的精神,同時也看到許多新的制度和做法被帶進了捷運工程,對台灣日後的工程造成許多重大的影響。舉例來說,台北捷運局就非常強調「品質保證/品質管制」(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control, QA/QC)的重要,不只有專責的單位負責,參與的顧問和廠商也投入大量的資源去做好QA/QC的工作。
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台北捷運初期似乎對「風險管理」著墨不多,至少相對於QA/QC,捷運局並沒有對於顧問和廠商提出太多有關風險管理系統性的要求。這裡我們就不禁要問:重大工程建設是否都應該建立一套風險管理的系統?
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值得大家仔細思索,提出一個答案。不過,我要強調的是也許我們對是否建立一個完整的風險管理機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我們不認為建立一個「風險矩陣」就是風險管理,我們也不認為大地工程的監測系統就是風險管理,我們過去一直強調的是要了解我們處於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中,沒有任何事情可以百分之百確定,這就是風險意識,與這種意識相對應的就是機率決策思考(probabilistic thinking decision)習慣的養成與建立,當我們知道天下沒有絕對的事,我們處理的工作就是在概率、機會和取捨之間做決定,有這樣的充分的認知,我們才會不斷的吸收資訊、追根究底,保持高度的警覺和彈性,才能提高成功的機率!
台灣的重大公共工程建設,多年來備受批評指責,近日桃園機場第三航廈的多次流標工程延誤又是一例,現在我們是不是要認真思考一下:重大工程建設是否需要建立起相應的風險管理機制
-
至少是具備一些機率思考的風險意識呢?
(風險管理: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