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欣誠教授在他的“理解ESG與企業永續的核心意涵”(月旦,July 2022)文章一開始就講 “ESG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文章中也提到 “SDG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我完全同意葉教授的看法,只有從20世紀的環境運動、企業社會責任、永續發展倡議談起,我們才能透過發展脈絡了解ESG,CSR,SDGs所代表的真正意涵。
一般都認為Rachel Carson 在1962出版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 開啟了生態意識的萌芽,喚醒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關懷。在這之前,Howard
Bowen在 1953出版了“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在這之後,R.
Buckminster Fuller 在1969出版了 ”Operating Manual For
Spaceship Earth”。
但是從“寂靜的春天”引起環境意識的啟蒙,終究要到了1972出版的“成長的極限”(“Limits to Growth” )
才真正的落實並且受到更廣泛的重視。“成長的極限”並沒有用到永續這個字,書中這個概念用的是“平衡狀態”(equilibrium
)。直到 1987 聯合國的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 (這個委員會因其領導人挪威前總理Bruntland
普遍被稱為布倫特蘭委員會) 才用了“永續”(Sustainability) 這個名詞。2015年 聯合國發表了的“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Goals, SDGs)。
“成長的極限”是Donella
Meadows, Dennis Meadows, Jorgen Randers 和William Behrens III 在MIT根據
System Dynamics發展出來的World3 模型模擬的結果所撰寫的一本書。這本書不只是在談天然資源的有限,環境保護的重要,其實是“思想、生活方式、政經社會、國際互動的另一次革命”(南方朔,“成長的極限:三十週年最新增訂版”序,2007)。今天我們很多人看ESG,SDGs想到的都是環保、節能、減碳…,很多人不知道或是不清楚為什麼SDGs會有消滅貧窮、消除飢餓、有品質的教育…這些項目。如果看了“成長的極限”,就可以看出端倪。
千萬不要把“成長的極限”看做只是電腦模擬結果的呈現,裡面有深刻的思考與反省,更可貴的是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SDGs是目標,“成長的極限”更提出了五個努力的方向:
-
懷抱願景
(Visioning)
-
建立網絡 (Networking)
-
說出真話
(Truth-Telling)
-
認真學習 (Learning)
-
發揮愛心 (Loving)
時代可能變了,目標沒有改變。努力的方式可能變了,基本的原則依然適用。
#成長的極限 #永續發展目標 #RachelCarson #
SilentSpring #Sustainability #DonellaMeadows #DennisMeadows #LimitsToGrowth
(這裡的所有文章都留存於Blogger中的「專業人士的自我修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