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補償(risk compensation)的理論認為人們會因為對風險認知程度的不同而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應對──當感受風險比較嚴重時,會更小心;當感受風險沒有那麼嚴重時,會比較放鬆!
──隨較高風險的行為帶來期望的成本 (因超速而收到罰單……)
──隨較安全的行為帶來期望的效益 (因駕駛安全而降低保險費用……)
──隨較安全的行為帶來期望的成本(因繫安全帶而感到不舒服……)
除了行車安全外,我們上週討論了台鐵猴硐瑞芳段邊坡落石的案例,看起來風險補償這個現象不僅限於汽車駕駛的行車安全。現在我們還可以舉一個Nature今年二月的一篇scientic report,這篇報告明確指出:強制戴口罩的規定,引導出風險補償的行為。美國人在口罩禁令的地區減少了平均11~24分鐘在家的時間,反而增加了去商業地區的次數──最顯著的是餐廳,而這是一個高風險的地區!
雖然風險補償或是風險平衡的理論曾有不少爭議,但是我們大致可以做出三個結論:
1. 人們的確會因對風險認知的不同改變自己行為的方式。
2. 風險補償雖然不致使整個風險管理系統完全失靈,但是的確抵消了一部分的效用。
3. 風險補償的現象不僅存在於行車安全,也存在於其他領域之中!
(風險管理: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