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專家之路

  

Imperial College的教授Roger Kneebone出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專家之路:從學徒到大師〞(Expert: Understanding the Path to Mastery)。這本書探討的不是各領域專家的本業,而是探討各領域成為專家的過程,Kneebone從各專家身上找到了他們成為專家所經歷各個階段的心路歷程。

 

Kneebone本身就是一個傳奇,早年在南非擔任外科醫師,後來回到英格蘭鄉間擔任家庭醫師,現在是在大學裡研究「專家」的教授,研究不同領域的專家如何可以彼此學習,培育出各領域的專家。(他可以說是善用Charles Handy「第二曲線」的成功典範!)

 

這本書他以自己的例子,尤其是當外科醫生動手術的經驗,和他認識的各行業的專家相互比對印證,找出從學徒到大師的專家之路。他所交往的這些專家包括了音樂家、魔術師、陶藝師、裁縫師、戰鬥機駕駛,和電腦科學家等等。

 

他綜合這些專家的經歷,他認為成為專家有三個階段

 

一、學徒:努力跟著師父學習。做錯了是師父的責任;做的好,也是師父的功勞。

 

二、熟手:可以獨立作業,對自己負責,持續累積經驗,不斷精進。

 

三、師父:可以自立門戶,開班授徒,提攜後進,對自己的領域有更多的責任,甚至能將這個行業帶到一個新的方向。

 

我基本上認同他的歸納,但也有三點感想:

 

1.    Kneebone舉的許多例子都是外科手術,而他談到的專家許多也是動手實做的專家。但是有許多行業是實做不動手的,例如我們談專業服務業的時候,大家都認為顧問工程師、律師、會計師,彼此之間是有很多心靈相通的地方,但是我們執業時並沒有那麼多如音樂家和外科醫生肢體的感覺和運作,而這方面是Kneebone在書中講的不多的,十分可惜。

 

2.    我很欣賞他認為成為專家之後對社會和行業的回饋。他不斷強調傳承的重要。事實上,傳承也迫使自己釐清思緒,能夠清楚說明自己的本事,並且與人分享。成為專家後更會產生一種使命感,深切關心所努力的專業能否永續,因此也應該在學校和專業社團中協助他人不斷精進!

 

 

3.    專家修練之路永無止境。他認為那種永遠沒有收工之日的概念,恰是專家之路的精神!這讓我想到一位銀行家在他從一家銀行退休,也是他70歲生日的party上講的豪語:人生如果是一場球賽,上半場才剛打完,下半場還沒開始呢!

 

 

(專業人士:11)

 

 

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專業已死的說法令人憂心

 

Tom Nichols在他的〝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The Death of Expertise: The Campaign Against Established Knowledge and Why it Matters)中指出:由於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開放使得「我們覺得世上沒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也沒有誰的意見比誰更了不起。」不僅如此「愈來愈多的素人欠缺基本常識,而且他們連基本的證據法則也不願相信,如何按邏輯去進行推論也不肯學習。」會造成這樣的現象更可能是因為「網路的無遠弗屆,社群媒體上的口無遮攔,乃至於新聞得24小時連播!」的推波助瀾。

 

在這個出一款新手機都要加上Pro字樣的時代,我們其實是越來越仰賴專家來幫我們解決問題,可是社會對專家的態度卻出了問題。

 

Imperial College的教授Roger Kneebone出了一本書〝專家之路:從學徒到大師〞(Expert: Understanding the Path to Mastery),他也指出他常聽到有人說專家不重要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專家不再具有價值。他對這類的說法也經常感到憤怒!

 

Kneebone的書有很多值得深思的觀點,我們陸續來談,這裡先談社會對專家的態度,尤其是他所指出成為專家的環境被破壞了:

 

-          凡事都從利潤的角度出發,把短期利益看的比長期價值更重要。

-          電子郵件與社群媒體讓專注力一點一滴的消失。

-          年輕人欠缺對實體世界的認識,難以培養出責任感與同理心。

-          生活與學習被過度分割與分類。這讓我想起MIT的校訓:Mens et Manus ( Mind and Hand,中文講的手腦並用)。現在的教育真能做到理論與實做並重嗎?

 

專家的成長需要有養分的生態系統,我們專業人士除了努力打造自己成為一個專家,我們也有責任去提供這樣的養分:創造鼓勵專精的氣氛,提供專業訓練的機會,積極投入專業的社團。最重要的是決心與耐性,永遠不停下努力與嘗試的腳步,這也正是專家的修練之道!

 

 

(這裡的所有文章都留存於Blogger中的「專業人士的自我修練」)

(專業人士:10)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見微知著的具體實踐 — “Near Miss”系統的建立

  

  一個〝near miss〞事件指的是一個未預期而發生,但沒有造成重大的身體傷害或財產損失的事件。

 

  不同的領域對near miss有不同的講法:near hitclose call,或nearly a collision;而中文的翻譯就更多了:幾近錯誤、未遂事故、虛驚事件等等。接下來我們以工地安全的near miss事件來說明,而下面幾個例子都是工地經常發生的near miss事件:

 

l   在工地照明不佳的地方跌倒。

l   維護不佳的器具產生火花,造成附近的材料著火。

l   吊車的操作手沒有注意到臨近工作的工人。

l   工具不慎從樓上落下。

 

  因此有些重大工程(例如:台灣高鐵)或營造單位會針對工地安全,要求建立起near miss的系統。因為許多工地安全事故發生前並非完全沒有徵兆,很多時候都曾有過細小的,不為人重視的一些事件發生,這些事件雖沒有造成人員的受傷,財物的損失或進度的延宕,但仍都應該被看做near miss,要據實呈報,加以處理,以預防重大災害的發生。

 

  許多機構會更進一步根據收集到的near miss進行統計,或進行根本原因(root cause)分析,以避免災害的發生。除此之外重視near miss事件可以促成整個團隊的參與,加強團隊意識,讓團隊成員彼此分享知識,共同承擔責任。

 

  near miss的概念不只是應用在工地安全上,在醫療、航空的領域也都有類似的做法。重視near miss是一個良好工作態度。在我剛到一家英國顧問公司工作時,我接到的一個near miss報告就是一位工程師因天氣乾燥,在從影印機中拿出影印的文件時手被割破了!這讓我對near miss事件的報告制度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讓我對工程師不只是在工地,而是在任何工作場所遭遇near miss事件認真處理的態度給予很高的評價。

 

  我們說見微知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工作場所的安全我們可以建立near miss的報告制度,對於我們日常的工作是否也能建立類似的制度讓我們不要走入〝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的麻煩之中呢?

 

(這裡的所有文章都留存於Blogger中的「專業人士的自我修練」)

(思考方式與判斷:14)

2021年9月7日 星期二

系統風險的極限測試——氣候變遷

 


  當文明越發達,科技越進步,反而使得我們面臨許多系統性的風險,而這些風險甚至複雜到我們無法掌握。在這個處處有系統性風險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系統性的思考能力。

 

  有人說人類文明的進展,有兩個重要的推動力量:能源與資訊(或說是訊息、知識)。人類知道用火,是能源的第一個突破;人類使用文字,是資訊的第一個突破。到了現代社會,人口更多、需求更高、社會更複雜,所以需要更多的能源,而更多的能源需要有更先進的技術來獲得,運送與分配,而當人們得到了需要的能源,就可以從事更多的活動。從系統動力學 (system dynamics) 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社會為什麼越來越複雜,幾乎到無法控制的地步,就是因為只有〝不斷增強的回饋〞(reinforcing feedback)而沒有〝反覆調節的回饋〞(balancing feedback)!

 

  我們看世界各地強風豪雨的災害,強度增加了,頻率變高了,工程設施被摧毀了,管理機制失效了。固然是天災,但是災害的預防和處理就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不是單一環節可以處理的好。其中有人因為手機斷訊幾個小時而在網上發出了感慨,這更突顯出科技文明更進步,人們固然充分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但同時也使我們更脆弱,一旦失去這些習以為常的便利,我們變得更容易受到傷害。

 

  縱使先不看其他可能的系統性風險,我們共同要面對的一個極限測試(defining test)就是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這已經不是一個科學論證的議題,而是一個必須處理的實際問題。而大家也都知道,面對氣候變遷,我們不只需要專家,更需要系統思考。

 

  系統動力學雖源於工程領域,但也不只限於工程,其實在各個領域中都需要系統思考,這會使得我們整個系統更持久,更堅固、更強韌、更容易修復,也更能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調節(durable, robust, resilient, repairable, and adaptable)。當我們培養起系統思考的能力,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可以得到更好的處理,我們周邊的問題也一定會得到更好的解決。

 

 


(思考方式與判斷:13)

永續發展不只是環保節能!

        很多人一談到永續發展就想到 環境保護、節能減碳,事實上 永續發展涵蓋之廣,牽涉之多,遠不止於此,看看聯合國在 2015 年推出的 17 項的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就可以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