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驚悚的場景 — 小說中的系統失靈

  

我們處於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文明複雜到自己無法掌控,這讓我們要面對著一個充滿系統性風險的時代。

 

我想起看過的兩本翻譯小說,分別是由德、奧作家所寫的〝群〞(der Schwarm)和〝大斷電〞(Blackout)。這兩本好看的驚悚小說,免不了有戲劇的情節和誇張的部分,但是兩個作者都對故事的主題做了大量和深入的研究,在閱讀的樂趣中也吸收了不少知識,啟發了不少想法。

 

〝群〞主要講的是深海中的甲烷冰(methane ice,也稱甲烷水合物或可燃冰)。甲烷在低溫高壓下形成外觀如冰塊的固態,在常溫常壓下分解成甲烷,可以取代石油和天然氣作為主要的燃料。因為蘊藏豐富,各國都在研究開採的技術,台灣也不例外。但是甲烷冰的開採困難很多,在陸棚海床開採有可能導致大規模的崩塌。這本小說就是講一種冰蟲(ice worm)造成大規模崩塌後發生了世界性大災難的故事(冰蟲確實存在,1997年墨西哥海底的甲烷水合物中被發現)。

 

〝大斷電〞講歐洲電網被駭客入侵,造成大停電的故事。大家都有印象紐約多次的大停電,去年德州的大停電。電網中發生事故不見得都很容易找到出事的源頭和解決的方法。這裡所講的大停電,也不只是幾分鐘或幾小時的事,如果持續到幾天甚至十幾天會使整個社會崩潰,是個威脅到生命安全的大事。

 

但願這兩種災難不致發生!這兩個作家的確做了大量的研究,也確實道出了不少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疑慮 - 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的確可能因一個小的事件釀成巨大的災禍。

 

我不是特別著迷於翻譯小說,尤其這兩本書都將近1000頁,而我看這兩本書的時間,中間間隔可能超過十年,但是我會花時間去看而且印象深刻,只有一個原因 - 因為這兩本書都在談我非常關心的能源議題。

 

仔細想想,能源相關的事故都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2010年鑽油平台 Deep Horizon 爆炸造成墨西哥灣的污染,2011年福島核能電廠的事故…),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中,能源的開採與使用都可能造成極大規模的系統性災難,我們的確不能輕忽!

 

 

(這篇文章也留存於Blogger中的「學校沒學的能源課」)

(思考方式與判斷:12)

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

Eudaimonia:美好生活

 Charles Handy在他的〝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Thoughts on Reinventing Society )的前言中就引了齊克果(KierKegaard)的一段話:〝生活必須在前瞻中展開,卻只能在回顧中領悟〞(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這本書不同於他往日管理著作的地方,實在就是如他所引用的這句話 - 這本書處處流露著他對人生的體驗與領悟!

這本書的最後一章,Charles Handy問了一個大問題:人生在世,所為何來?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生最終目的是依循美德,透過 ”Eudaimonia”,達到卓越境界,他稱之為「美好生活」。Eudaimonia,通常被翻譯為幸福,而Eudaimonia其實是超越快樂、幸福的一個複雜的概念。Charles HandyEudaimonia翻譯成:為了造福他人,而盡己所能,發揮所長。

 的確,Eudaimonia,遠遠不止於幸福,更接近的中文翻譯可能是深沉的滿足感(fulfillment)。許多事情雖然做得當下使人備感壓力,甚至難以負荷,但仍然值得追求與挑戰,像是力求工作上的提升,開創新的事業,追尋研究上的突破,或投入社會的公益,這些事情在剛開始時也許不能讓人樂在其中,相反的可能累得精疲力竭,甚至傷痕累累,但也許就是因為困難重重,最後終將會覺得一切的辛苦都很值得,借由生命中的試煉,我們達成了比幸福而且更有意義的目標,活出了獨一無二的人生。

 人生在世,所為何來?對專業人士來說,Charles Handy提出這個很值得參考的答案:造福他人,盡己所能,發揮所長,從不斷的奮鬥和努力中,活出有深深滿足感的美好生活!


(思考方式與判斷:11)

 

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

Charles Handy的「第二曲線」

  

我很喜歡讀Charles Handy的書,這本〝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Thoughts on Reinventing Society )也維持了他一貫的風格,智慧而雋永,發人深思。

 其實「第二曲線」的概念早在Clayton Christensen的名作〝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就提出來了。ChristensenS曲線說明一項成品由剛推出時的困難,逐漸成熟,到邁向高峰,這時如果不能轉換到新技術,推出新產品走上第二曲線,原來的產品也終將沒落而被淘汰。

 Charles Handy把這個觀念用在個人身上。每一個人在人生的旅程中也必須時時檢視自己,是否會因為安於現在的工作,而忽略了走上第二曲線,另創新局的機會。人生要開創第二曲線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理性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有自覺意識與相當的想像力。千萬不要為一時的成功所蒙蔽,而錯過了通往光明前程的轉折點!尤其重要的是要在第一曲線持續向上爬升的過程中,轉到第二曲線,因為只有在那樣的狀況下,才有資源,才有時間,在第二曲線開始的時候就能有一個好的基礎。若等第一曲線下行的時候,轉變可能就已經來不及了!

 我們從科技的產品中看到「第二曲線」成功和失敗的例子。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找到很多的印證。我們看職業運動比賽時看得格外清楚,有些球隊執迷於明星球員,而沒有不斷的調整與注入新血,球隊即使成功也只是曇花一現。

 第二曲線的概念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需要生涯規劃。人生是一個不斷奮鬥的過程,Charles Handy本書的結尾結得真好,提醒我們:〝總是有工作需要完成,也總是有第二曲線等著我們開創!〞

 

(這裡的所有文章都留存於Blogger中的「專業人士的自我修練」)

(思考方式與判斷:9)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見微知著 睹始知終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有關Airbnb的文章,其中提到Airbnb的主管很喜歡引用印度聖雄甘地的一句話:

“First they ignore you, then they ridicule you, then they fight you, and then you win”.

(就像許多金句名言被錯誤引用,其實這句話並不出自甘地,是出自1918Nicholas Klein的演講。)

這句話讓我想起2015年台灣金融界在TRF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風暴時,聽到的一個說法:TRF這個問題剛發生時,相關人員〝看不見〞麻煩;事件擴大了,又還是〝看不起〞這個問題;但等到風暴將起,就已經〝看不懂〞了;最後釀成大禍,就已經〝來不及〞了!

有人說這個〝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的過程是當年有人用來形容Alibaba崛起的過程。

這是一個很傳神的描述,許多事件的發展的確如此,Covid-19在許多地方不就是這樣嗎?

其實這個過程也正反應出我們前兩週一直在討論的議題 - 現在的世界太複雜了,存在著許多我們未知的系統性風險。這些風險(即以TRF事件為例)我們如果試著用系統動力學來分析,也許我們是可以解釋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先看到問題,然後再動用工具和資源去解決。

越絕書中的名言:見微知著,睹始知終。睹始知終,談何容易!即使見微,也未必能知著,只是在充滿系統性風險的時代,我們真的要非常注意周邊發生的問題,千萬不能走到〝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的途徑上!

 

 

(思考方式與判斷:8)

 

 

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

〝生物學思維〞與〝物理學思維〞

  

George Wells1945年就說:人類的思維已經無法應對自己所創造的環境了!

 

的確越來越多的專家看出來這個世界變得太複雜,充滿了潛在的危機,也在力求解決之道。英國的Prof. BlockleyEngineering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一書中指出,人類已經走入一個充滿系統性風險的時代。美國的Samuel Arbesman 則出了一本書OvercomplicatedTechnology at the Limits of Comprehension,同樣指出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非常複雜時代,不過這書的重點是提出了以生物學思維(biological thinking)來處理高度複雜的問題。

 

Arbesman認為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有很多明顯的不同。生物個體的組成是多樣,而且多量的;生物不是設計製造出來的,生物是隨著時間,跟著環境逐漸演化出來的;生物個體本身也許是有缺陷或是脆弱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整個物種的繁衍,而不是個體的生存。所以生物學思維不同於物理學思維的可設計,可控制和可預測。生物學思維是在糢糊與混亂中和風險共存,不求精確,但藉著冗餘(redundancy),不斷調整適應而生存下去。

 

除此之外,Arbesman用了意第緒語的naches(大陸譯為欣慰感)來描述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基本心態:承認自己控制不了別人,甚至也理解不了別人,但認可那些人是自己的一部分,讓別人代替甚至延續自己,穿越時空,共同讓世界變得更好。

 

Arbesman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不過對於解決問題,到底提出了什麼具體的方法並不清楚。或許我們可以從接受生物學思維的觀念之後,還是要把解決物理世界問題的方法更推進一步,來處理性統性的複雜問題,換句話說,真正的解方恐怕還是在於用了近70年而還不斷的進化的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吧!

 

我的好朋友梁文棣博士(Dr. Erwin Liang)在LinkedIn上提出了對系統動力學很好的看法與補充。首先他強調了系統動力學是動態的(dynamic)而非靜態的(static),是在強調整個事件的全生命週期(life-cycle)。梁博士也指出,即使用上了系統動力學的概念,航空界在發展A380B787的過程中仍然有相當的延遲。所以新一代的model-based system engineeringMBSE)又被發展出來,解決更為複雜的問題!系統動力學也是在不斷演化的。

 

或許這樣一步一步,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兼顧了物理學思維和生物學思維,系統動力學還是可以幫我們解決超級複雜的系統性問題找出一條出路吧!


(思考方式與判斷:8)

 

永續發展不只是環保節能!

        很多人一談到永續發展就想到 環境保護、節能減碳,事實上 永續發展涵蓋之廣,牽涉之多,遠不止於此,看看聯合國在 2015 年推出的 17 項的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就可以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