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日 星期二

「機率」與「信仰」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嗎?

  

自從台北市長柯文哲宣稱以「機率做決策」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之後,報紙上有不少討論機率的文章。2/17聯合報名人堂刊出一篇台大薛承泰教授的「機率與信仰」。薛教授的文章中談到:

 

許多的宗教信仰,不就是從今生經驗來投射未來或不可知的世界嗎?信仰彌補了人們在經驗上的無知與空白,換言之,有了「信仰」即可以超越「機率」的思維。

 

走入現代,許多信仰一一被「科學」所除魅並改稱為「迷信」。科學透過資料蒐集與驗證將事件「機率化」,也是「理性化」即使至今科學未能達到百分之百的「真」,但越來越多人接受科學的「求真」而放棄一些非理性的信仰,而人類也自詡這就是「進步」!

 

俄烏最近是否會開戰,答案即將揭曉,筆者認為,真正的關鍵應在於強權領導者的「判斷」與「意志」,您說這是「機率」還是「信仰」?

 

對於這篇文章我完全不做評論,我只想談談機率。

 

機率是根據數學上的公理(axiom)進行推導和演算,但是數學並沒有告訴我們機率的意義是什麼,數學也沒有告訴我們如何決定一個事件的機率。

 

對機率的詮釋,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

 

1.          客觀(objective)機率或相對頻率(relative frequency)的機率。這種看法簡單的講,就是一個不確定事件的機率是它在不斷重複的嘗試或實驗樣本中出現的相對頻率。這是大部份人理解的機率,也是與統計密切相關的看法。

 

2.          主觀(subjective)機率或相信程度(degree-of-belief)的機率。指的是一個不確定事件的機率是根據一個人當時他所擁有的知識,所提出對事件結果的相信程度或信心程度的量化表達。主觀機率是和個人的判斷密切相關的,經常會用到貝氏定理 (Bayes Theorm),因此也被認為是貝氏機率 (Bayesian probability)。貝氏定理在18世紀就提出來了,到了近數十年,越來越受到重視,從Alan Turing破解德軍的密碼到近來人工智慧的發展,都有貝氏定理的應用!

 

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機率可能是包含這兩種的詮釋,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種,但是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並未明顯的認知並且區別這兩種詮釋。客觀機率和主觀機率,各有所指,也各有其用途。在許多工作中,這兩者的區別不太大,但是在有些工作中這個區別就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機率是溝通不確定性的語言。只有當我們正確了解機率有主觀機率和客觀機率的差異,我們才更能掌握不確定性的本質,我們的決策判斷和風險管理也才更有依據。

 

 

(這裡的所有文章都留存於Blogger中的「專業人士的自我修鍊」)

(風險管理: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永續發展不只是環保節能!

        很多人一談到永續發展就想到 環境保護、節能減碳,事實上 永續發展涵蓋之廣,牽涉之多,遠不止於此,看看聯合國在 2015 年推出的 17 項的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就可以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