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思慢想」的作者Daniel Kahneman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試驗 (快思慢想,附錄B):
想像美國在準備一場不尋常的亞洲疾病爆發,專家預期它會殺死600人,他們提出兩個對付這個疾病的專案:
問題一:假如採取A案,可以救200人。
假如採取B案,有1/3的機會,這600人可以獲救,2/3的機會沒有人獲救。
你會選哪個?
有72%的人選A,28%的選B。
問題二:
假如採用專案C,400人會死。
假如採用專案D,在這600人有1/3的機會沒人會死,有2/3的機會600人會死。
有22%的人選C,78%選D。
事實上問題二的C和D跟問題一的A和B實質上是相同的,但是人們會做出不同的反應。Kahneman認為,做正向陳述的時候,人們會選擇確定的事,偏好風險趨避(選A不選B);做負面陳述的時候,人們願意放手一試,偏好風險尋求(選D不選C)。
上述這個問題的期望值很容易計算,所以這樣的結果對我們受過一些機率訓練的人來說,的確有些意外。不過這個試驗是經過反覆驗證,結果應該是沒有問題的。Kahneman也強調「這個不變性的失敗(failure of invariance),非常的普遍且效應很強。即使在有經驗,受過統計訓練專家中也是如此。」
Kahneman又做了一個類似的試驗:
A:確定拿到240美元。
B:25%機率贏1,000美元,75%機會什麼都沒得到。
選擇A的人有84%;選擇B的16%。
縱然Kahneman是用這個題目做進一步的推導,但光是個結果就很有意思了!因為這裡A和B的期望值是不一樣的,而B(250美元)是大於A(240美元)。這個例子更直接的連接到公司經營管理的一個課題:公司的主管是不是會因為風險趨避的心態而放棄追求合理更高利潤的機會?
Kahneman用看似簡單的試驗,告訴我們人的判斷是多麼的不可靠,而人們對於風險的態度,更未必是全由理性的期望值來決定!
(這裡的所有文章都留存於Blogger中的「專業人士的自我修鍊」)
(風險管理: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