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從〝愛情是個謬誤〞,看理則學中的謬誤




World Economic Forum列出2020年職場上最需要的十項技能中排名第二的就是批判性思考的能力(critical thinking),今天先不談批判性思考(專業致勝,137),這篇文章談一個更基本的題目,理則學(邏輯)中的謬誤(fallacy)

理則學不僅是一門知識,並且是一種重要的思考工具;而謬誤簡單的說就是推論上的錯誤。理則學是我大二時工學院的必修課,但最早看到謬誤這個題目是在大一英文課讀到Max Shulman寫的〝愛情是個謬誤〞(Love is a Fallacy)。這篇文章寫的極為有趣,給我們那年代的同學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資訊系的好朋友說,理工男的印象尤其深刻)。建議大家去讀一讀這篇的英文原著,為了討論的方便,我還是做了一個簡略的摘要:

***************************************************************

Dobie是一個很酷又不失理智的18歲大學生(文中並沒有用到這個名字,但Dobie GillisShulman小說中最著名的人物,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就用Dobie來替代原文中的第一人稱)

Dobie的眼中他的室友Petey是一個愛趕時髦的笨蛋。Dobie看到Petey整天為一件浣熊皮大衣(racoon coat, 1920年代美國大學校園中最流行的服飾)茶飯不思,他決定要把家裡的舊大衣拿來和Petey做一個交換 - 他要Petey放棄正在交往的女朋友Polly

Dobie第一次和Polly約會時就發現她是一個沒有智慧的女孩,和他理想中的對象相差太多了。考慮之後,Dobie不想放棄,在一次約會的時候就告訴Polly:邏輯是思維的科學,在能正確思維之前,首先要判別邏輯方面常見的謬誤。Dobie希望用一些例子讓這個傻傻的女孩變得比較聰明。

Dobie在第二天的約會中就告訴Polly什麼是〝簡化推論〞(Dicto Simpliciter)的謬誤。〝運動是有益的,因此人人都要運動〞,但是得了心臟病,運動不但無益,反而有害。還有〝輕率概括〞的謬誤(Hasty Generalization):例如我不會講法文,我班上另一個同學也不會講法文,不能被推論為整個班上都不會法文。

既然Polly不覺得無趣,所以Dobie又教了Polly〝訴諸憐憫〞的謬誤(Ad Misericordiam):一個人去應徵工作時,不應該講自己的負擔多種,又是多麼的可憐。還有〝錯誤類比〞的謬誤(Flase Analogy):律師出庭時都可以帶著文件,為什麼學生考試不可以看書?

在又一次的約會中,Dobie還教了她〝事實相反的假設〞(Hypothesis Contrary to Fact):如果居里夫人不是碰巧把一張照相底片放在裝有一塊瀝青鈾礦石的抽屜哩,今天沒有人會知道有鐳這個元素。事實上即使沒有居里夫人這樣做,可能別人也會發現了鐳。

最後,DobiePolly〝扣帽子〞的謬誤(Poisoning the Well):兩個人辯論,第一個人說〝我的對手是個騙子,每一句話都不可信〞錯在哪裡?Polly這次終於答對了:這對第二個人不公平,還沒開口就被說是騙子,那第二個人還有什麼可說的!第一個人還沒等到第二個人喝水,就已經在井水下毒了!

Dobie高興極了,決定下次約會時不談邏輯了,他要表達對Polly的愛意:

Dobie說:「我們已經一起度過五個晚上,我們相處得很好。顯然我們很相配的。」「〝輕率概括〞的謬誤」,Polly很聰明的回答。「你怎麼能憑僅有的五次約會就說我們倆很相配呢?」

「親愛的,」Dobie說,「五次約會就不少了,畢竟你不必把整個蛋糕吃下去才知道蛋糕的可口。」「〝錯誤類比〞的謬誤」,Polly立刻回應,「我可不是蛋糕,我是個女孩子。」

Dobie決定改變策略:「Polly我愛你。對我來說,你就是整個世界。如果你不愛我,我的生活就失去意義了。」「〝訴諸憐憫〞的謬誤」Polly說。

Dobie強裝著笑臉說,「這些謬誤你的確已經學到家了,可是如果不是我,你絕對不會學這些推理」。「〝事實相反的假設〞的謬誤」,Polly不加思索地說。

Dobie急了不禁抱怨「我說那只是課堂上的東西。你知道,學校學的東西與現實生活毫不相關。」「〝簡化推論〞的謬誤」她說。

Dobie生氣了,像鬥牛一樣咆哮:「你到底想不想跟我固定約會?」Polly說不想,因為她已經答應了Petey

Dobie以極大的意志力壓抑怒氣,他問Polly「你能給我一個合乎邏輯的理由來說明你為什麼要跟Petey好嗎?」

「當然能,」Polly說「他有一件浣熊皮大衣。」


相信對於沒有即使沒有修過理則學的朋友看完這篇文章,也會對謬誤有些概念。試想我們每天聽到多少錯誤的推論 - 看看晚上電視的政論性談話節目就知道了!謬誤的種類很多,文章中只列出幾項,希望大家有空時把理則學的課本拿出來仔細檢視一番,或者瀏覽一下http://www.fallacyfiles.org 也好,這樣能幫助我們專業人士随時都能洞察謬誤,更能避免謬誤。

很希望現在大學還能把〝理則學〞列為必修,當然,更希望大一英文的課本還有〝Love is a Fallacy〞這篇文章!


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造成錯誤判斷的心理傾向


專業人士執業除了要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需要有正確的專業判斷。

做出正確的專業判斷並不容易,如何訓練出做成正確判斷的能力更為困難。我在〝專業致勝〞這本書中以我專業的大地工程為例(第144頁),說明了專業判斷的困難。幾乎所有大地工程的教授和專業工程師都在強調工程判斷的重要,但是沒有一個學校有一門課能有系統的來教學生如何在學校、在工作中培養健全的工程判斷能力。

如果我們不清楚如何鍛鍊自己做出正確的專業判斷,我們就來看看如何避免做出錯誤的判斷吧!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1995年在哈佛的〝人類誤判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是一次廣為流傳的經典演講,蒙格2005年親自修改補充後,收入了〝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一書 (Poor Charles’s AlmanackThe Wit and Wisdom of Charles T. Mounger)

很多人和我一樣第一次聽到蒙格是因為他是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的副董事長,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五十年的合夥人。蒙格出生於哈佛法學院,曾經做過律師,學識淵博、思慮深邃,對事情有獨到的看法。雖然他許多看法都和投資有關,但是他的〝普世智慧〞實在可以應用在各個領域之中,對於專業人士有莫大的幫助。

蒙格在〝人類誤判心理學〞中列出了可能很有用,但也經常誤導人的25項心理傾向。25項實在太多了,我們無法在此一一討論。這25項心理傾向有的互相重疊,有的會交互作用。雖然光看這25項因素的標題,是看不出內涵的意義,我們必須讀蒙格的文章才能了解他的意思,我還是把這25項因素列舉在文末,讓大家有個初步的印象。

蒙格用了很多淺顯易懂的例子來做說明,例如在第一項〝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他特別講到〝鐵鎚人症候群〞(Man with the Hammer Syndrome),因為有句諺語說:〝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意思是說看到任何問題都是用同一種方法來處理。這句話在專業服務業裡再正確不過了!我們常看到有些人因為對某些技能特別熟悉或是過去有過成功的經驗,碰到所有問題他都傾向於用他過去擅長的方式來處理。做風險管理的人,看到問題,總覺得是風險管理沒有做好;做管理顧問的,遇到事情,總是傾向於放在他所熟悉的“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的框架裡處理;這些都是〝鐵鎚人症候群〞的表現。

在第十項〝簡單聯想誤導傾向〞,他用〝波斯使者症候群〞(Persian Messenger Syndrome,古代波斯人會把帶來壞消息的人殺掉)來說明,我們平日不是也會在有人帶來不好消息的時候流露出嫌惡的態度嗎?這在實務上最常見的就是公司的主管周圍都是報喜不報憂的人,日漸孤立,越來越聽不到真實的聲音。蒙格又舉了一個律師的例子,有時律師知道如果建議一種不受歡迎但是明智的解決方案,會招致客戶的怨恨,但是他們寧可繼續把官司打下去,最後卻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說實在的,蒙格的書並不好讀,第一次看不出其中的意思,只有多讀幾次,反覆體會,才能領悟其高深的智慧。我們仔細讀完,會驚覺有那麼多的心理傾向會帶領我們做出錯誤的專業判斷。我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在一一討論這些心理傾向,而是在提醒大家,我們做決定時有這麼多的心理傾向會造成誤判!如果我們能清楚意識有這些心理的傾向,時時警惕,我們做專業判斷時,雖不中,亦不遠矣!


***************************************************************
    
蒙格〝人類誤判心理學〞中列出的普通很有用,但也經常誤導人25項心理  傾向:

1.  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Reward and Punishment Superresponse Tendency)
2.  喜歡/熱愛傾向(Liking/Loving Tendency)
3.  討厭/憎恨傾向(Disliking/Hating Tendency)
4.  避免懷疑傾向(Doubt-Avoidance Tendency)
5.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Inconsistency-Avoidance Tendency)
6.  好奇傾向(Curiosity Tendency)
7.  康德式公平傾向(Kantian Fairness Tendency)
8.  羨慕/妒忌傾向(Envy/Jealousy Tendency)
9.  回饋傾向(Reciprocation Tendency)
10.簡單聯想誤導傾向(Influence-from-Mere-Association Tendency)
11.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Simple, Pain-Avoiding Psychological Denial)
12.自視過高傾向(Excessive Self-Regard Tendency)
13.過度樂觀傾向(Overoptimism Tendency)
14.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Deprival-Superreaction Tendency)
15.社會認同傾向(Social-Proof Tendency)
16.對照誤導傾向(Contrast-Misreaction Tendency)
17.壓力影響傾向(Stress-Influence Tendency)
18.易取得性誤導傾向(Availability-Misweighing Tendency)
19.不用就忘傾向(Use-It-or-Lost-It Tendency)
20.毒品誤導傾向(Drug-Misinfluence Tendency)
21.衰老誤導傾向(Senescence-Misinfluence Tendency)
22.權威誤導傾向(Authority-Misinfluence Tendency)
23.廢話傾向(Twaddle Tendency)
24.師出有名傾向(Reason-Respecting Tendency)
25.魯拉帕路薩傾向(Lollapalooza Tendency)

                             

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專業倫理:專業人士安身立命之所在



我的好朋友台大哲學系林火旺教授在2006年針對台灣社會的亂象與政治的紛擾出了一本書:〝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特別有一專章在講〝職業倫理和工作價值〞。這本書的書名看似十分嚴肅,但是火旺教授以他流暢的文筆,犀利的思路,以我們熟知的例子深入淺出的闡釋倫理道德的哲學論證,也希望能引發每個人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探索。

我在〝專業致勝〞的第一章和第十章中都花了相當篇幅討論專業倫理。重讀火旺教授的書,讓我覺得我們專業人士可以換個角度,更深一層的來看專業倫理這個議題,尤其是重新檢討專業領域內專業倫理訓練課程

從社會合作的角度來看專業分工:任何一種專業都是社會分工,也都是共同創造社會福祉的一環,專業倫理就是個人適當扮演其分工角色的行為指引,而輕視或違反專業倫理的專業人士就等同於缺乏了社會合作的意願,此時人際關係就會失序,社會就會產生混亂。安隆事件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未能遵守專業倫理,善盡職責,造成專業服務公司本身以及業主和社會慘痛的損失。

安隆事件後道德和倫理的議題日益受到重視,專業人士也都更強調專業倫理的重要。在台灣我們有許多的講習和訓練來提升專業人士對專業倫理的認識和了解,但是,我們比較沒有注意到倫理道德絕非訓示教化之學,而是一種推理論證,只有透過嚴謹的思維和批評,人們才可能有意識的去做出最適的選擇。這點南方朔在火旺教授書中的推薦序中有很精要的說明。而我們專業人士日後在專業倫理的課程中,千萬不要只邀請自己專業內的專家來授課,雖然未必都能請哲學系教授來授課,但是確實有必要加強〝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的部份,來彌補我們學校教育中所缺乏的基礎訓練。

〝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這句話從理則學來看就是道德未必幸福;不道德一定不幸福。這真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深深體認的一個觀點。專業服務業是一個以誠信為基礎的行業,專業人士以擁有一般人沒有的專業知識與專業訓練執行業務,如果專業人士不能謹守專業倫理為業主服務,終將失去這個業主的信任和以後工作的機會;而一旦建立了與業主的信任關係,公司的聲譽會提高,業務也會隨之蒸蒸日上。柏拉圖的主張確實有一定的道理:有道德的人比不道德的人有利。專業人士若能想通這個道理,自然無待於外在的規定而真心樂於依循專業倫理來執業。用積極正向的態度看待專業倫理,這應該是專業倫訓練理課程中的重點。

          最後我以火旺的一段話做結語,也希望大家去看看他這本絕不過時的好書:〝生命的光和熱,往往來自於對工作深層意義的體認,事實上我們是透過工作,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確立存在的尊嚴 … 不論從事哪一個行業,忠於職守不但合乎職業倫理的要求,也是一種積極生命的展現〞。

參考資料:  林火旺,道德-幸福必要條件,寶瓶文化,2006

2020年3月3日 星期二

讀書使人淵博 論辯使人機敏 寫作使人精確



專業人士都知道廣泛閱讀的重要,也都知道要養成終身閱讀的好習慣。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也說〝知識就是力量〞,但是閱讀之後,我們就能得到知識,獲取力量嗎?

培根曾經說過: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培根的時代距今已經400年了,時空環境的變遷,語言文字的用法和今天都有很大的不同,各人有不同的詮釋也有不同的翻譯,我們試著把這句話翻譯成:

讀書使人淵博,
論辯使人機敏,
寫作使人精確。

在培根去世80年後出生的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也有類似的說法: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meditation a profound man,
discourse a clear man.

富蘭克林這段話出自他的〝窮查理年鑑〞(The Poor Richard’s Almanack)。有人認為富蘭克林這段話不同於培根,是因為他的對象是一般的民眾而不是培根所針對的知識份子。這句話或許可以翻譯為:

讀書使人充實,
思考使人深刻,
交談使人清醒。

大家都會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讀到一些東西想要轉述給別人的時候,我們自己必須想的很透徹,不然我們就難表達的很清楚(有教書經驗的人,想必更能體會);而當我們陳述我們的想法和別人交談討論時,我們就會遇到不同的觀點,我們也會對不同的觀點表達出自己的看法;更進一步當我們要把這些知識和想法寫下來,尤其是要發表的時候,就必然會更加嚴謹,字斟句酌,力求精準。

對專業人士來說,我們要勤於閱讀,樂於分享,習於寫作,知識方為力量!

前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院士在廣播電台主持節目,又把節目的內容整理出書。他透過節目,介紹他覺得有趣的事物,探索他自己以前沒有涉獵過的領域。劉校長說:“我的讀書態度嚴謹而廣博,嚴謹就是追根究底,深切地瞭解,要達到可以在課堂上面對學生、在廣播節目中面對聽眾的程度;廣博就是學問和知識不受時間、空間和所謂學術領域的限制,它們是相互關連、一氣相通的,海闊天空,任我行”。

這樣的境界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樣做學問的功夫和態度,值得我們專業人士來學習。



參考資料:

劉炯朗,從讀書中,發掘出屬於自己的樂趣,學校沒教的創新發明,時報出版,2014

永續發展不只是環保節能!

        很多人一談到永續發展就想到 環境保護、節能減碳,事實上 永續發展涵蓋之廣,牽涉之多,遠不止於此,看看聯合國在 2015 年推出的 17 項的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就可以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