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每天認真的讀報紙和媒體上的報導和評論,就會了解無怪乎Darrell Huff 在1954年前寫的〝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到今天還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最近有一篇報紙的評論,認為有一個市長的「連任危機浮現」。如果這個結論是許多觀察得到的判斷,那就另當別論。可是他的論述很奇怪,他先說市民對這位市長的施政滿意度超過七成
- 看到這裡大家會認為連任的機會很大啊!但是他說這個滿意度是所有市長排名的後段班,所以「絕對是一個重大警訊!」
Huff提出不要被統計數字欺騙,要問五個問題:
1.
誰說的?(Who says so?):尋找蓄意的偏差,更要仔細的去探尋不自覺的偏差。
2.
他怎麼知道的?(How does he know?):樣本是否足夠,使得結論可靠?關聯性夠大到有實質意義嗎?
3.
漏了什麼?(What’s missing?):有很多時候缺少與其他事件的比較,很多數字會失去意義。
4.
是否有人改變了主題?(Did someone change the subject?):從原始數據推導到結論的過程中,有沒有什麼地方被改掉了?
5.
這有道理嗎?(Does it make sense?):固然很多數字一看就知道有問題,也有些數字精確的令人訝異!而根據過去的趨勢對未來作預測,有很多時候也是沒有道理的!
第四個問題可能不是那麼直接了當,但是上面的例子恰好提供了一個案例。把一個統計的結果,移轉到另一個議題上去做結論。
媒體上充斥了「機率」、「統計」、「風險」…這些看似科學又有根據的字眼,但是有很多實在是經不起考驗的!
(這裡的所有文章都留存於Blogger中的「專業人士的自我修鍊」)
(風險管理:22)